邙山晚眺的那些往事
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6 來源:洛陽網(wǎng)

明日谷雨,時至暮春,城中牡丹開得熱鬧,邙山上的牡丹正吐露芬芳。

邙山晚眺是古時“洛陽八大景之一”?,F(xiàn)代人白天去邙山牡丹園賞牡丹,古人則好傍晚上邙山眺望洛城。

邙山翠云峰乃洛城高地,在此南眺,滿城風光盡收眼底。

一城美景,盡收眼底

邙山位于洛陽市北,是秦嶺余脈,亦是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,峰巒起伏,風光秀麗。洛陽人習慣管它叫北邙山、北邙。

相傳,老子曾在邙山煉丹,翠云峰上有上清宮道觀,香火不斷。

洛陽是唐代東都、北宋西京。史載,唐宋時期,傍晚上邙山遠眺者絡(luò)繹不絕。據(jù)古人總結(jié),遠眺的最佳時間是傍晚,那時天地蒼茫,山上云霧縹緲、涼意漸生,山下萬家燈火、炊煙裊裊。放眼望去,宮殿如天宮般華麗巍峨,萬家燈火如繁星般閃爍迷人。

上邙山遠眺的大人物有很多,隋煬帝楊廣算一個,不過楊廣是白天去的,不是為了觀賞洛陽城,而是為了給新城選址。

公元605年,隋煬帝計劃遷都洛陽,在漢魏洛陽城西邊建造一個新都城。建新城前要考察選址,他騎馬上邙山,極目遠眺,見南邊伊闕(今龍門山)兩山夾河相對,拍手叫絕:“這就是龍門,真龍?zhí)熳拥拈T闕!以前的皇帝咋不在這兒建都?”

大臣蘇威趕緊拍馬屁:“他們整不了那么大的手筆,就等著陛下您呢!”

隋煬帝龍顏大悅,拍板動工,命大臣楊素、宇文愷征調(diào)全國壯勞力,以伊闕為門戶,在伊闕與邙山之間的盆地上,畫了一道完美的中軸線,從南往北、從低到高順勢建城,不到一年時間,就建起了一座氣勢恢宏的洛陽城。

唐宋以此城為京城。盛唐時期,洛陽是中國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,人口百萬。洛陽橋上游人熙熙攘攘,大運河上商船南來北往,東城桃李、瀍壑朱櫻……處處風光好,步步景色新。

唐代蕭德言寫過一首《登北邙還望京洛》,說“宛洛盛皇居,規(guī)模窮大壯。三河分設(shè)險,兩崤資巨防。飛觀紫煙中,層臺碧云上。青槐夾馳道,迢迢修且曠。左右多第宅,參差居將相……”想必此詩當年曾刷爆洛陽人的朋友圈。

生在蘇杭,葬在北邙

在邙山上不僅能看美景,還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墓葬。

俗話說:“生在蘇杭,葬在北邙?!甭尻柲耸哦迹菬o可爭議的風水寶地。古代帝王選陵,講究“枕山蹬河”,邙山挨著洛城,腳踩黃河、洛河,氣勢雄偉,土厚水低,是風水寶地中的風水寶地。歷代王侯將相爭相在邙山上造墓埋骨,以致邙山無臥牛之地。唐代詩人王建感嘆“北邙山頭少閑土,盡是洛陽人舊墓”,毫不夸張。

邙山上有東周、東漢、曹魏、西晉、北魏、唐、宋等朝代數(shù)以千計的墓葬,其中多半是王侯將相的陵墓、歷史名人的墳塋。除了北魏孝文帝等赫赫有名的帝王,伊尹、呂不韋、狄仁杰、杜甫等名人也都葬在邙山一帶。

別說中國人,就連有些外國人,也夢想葬在北邙。隋唐時期,洛陽是國際聞名的大城市,在外國人眼中美如天堂。當時有些韓國學(xué)子,把“日夜讀書后,欲游洛陽天。為國立功德,芳名百世傳”當成座右銘,夢想到洛陽留學(xué),獲得洛陽“綠卡”,長居洛城,死葬北邙。

了悟生死,忘卻憂愁

唐代詩人張籍認為,邙山晚眺有解憂消愁之妙用,“人居朝市未解愁,請君暫向北邙游”,在城中有啥不開心的事兒,上邙山看看就想通了。

邙山上的一座座墓葬,猶如一句句醒世恒言,提醒人們命運無常,當珍惜時光。

張籍曾在洛陽當官,飽經(jīng)滄桑。他在《北邙行》中寫道:“朝朝暮暮人送葬,洛陽城中人更多。千金立碑高百尺,終作誰家柱下石?!?/p>

人生苦短,浮生若夢。回首前塵,邙山腳下,武王伐紂,八百諸侯會孟津;被困洛城,北齊名將蘭陵王邙山一戰(zhàn)成名;武則天登基,萬國來賀,女皇老病,被逼退位……歷代王侯將相你方唱罷我登場,眼看他起高樓,眼看他大廈傾,管你是窮是富是美是丑,殊途同歸,終有一死。

邙山見證了洛陽的輝煌,目睹了戰(zhàn)亂的無情和世事的無常。累累黃土,掩埋了前朝舊夢,深藏榮辱悲歡。

今日長眠于邙山之人,不正是昨日享樂之人?今日享樂之人,他日也將長眠于邙山。天地悠悠,時空遼闊,站在邙山上眺望滾滾紅塵,或可看破人生真相。


()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