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不盡的邙山文化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7-20 來源:洛陽日報

邙山,又名北邙、芒山、郟山、平蓬山等,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。邙山不僅是道家文化的發(fā)源地,也是歷代兵家的戰(zhàn)略要地,更有無數(shù)帝王名人葬于此,素有“生居蘇杭,死葬北邙”之說。

■北邙冢墓高嵯峨

東周時期,8位周王葬于邙山,老子李耳曾在邙山煉丹。東漢時期,5位皇帝葬于邙山。三國時期,兩位曹魏帝王葬于邙山,蜀漢后主劉禪、東吳后主孫皓亦葬于邙山。西晉時期,5位皇帝葬于邙山。南北朝時期,6位北魏皇帝葬于邙山,南陳后主陳叔寶亦葬于邙山。此外,北魏胡太后曾在邙山舉行僧尼齋會,朝臣皆出席。東魏兩度在邙山擊敗西魏,北齊蘭陵王于邙山大破北周,一戰(zhàn)成名。

隋仁壽四年(公元604年)十一月初三,隋煬帝登頂邙山,南望龍門,選擇在邙山與龍門之間的區(qū)域建都,即隋唐洛陽城。隋大業(yè)十四年(公元618年),王世充在邙山擊敗李密的瓦崗軍,次年建立鄭王朝。唐顯慶五年(公元660年),唐高宗將百濟國王扶余義慈葬于邙山,并特許百濟王室舊臣赴哭。龍朔二年(公元662年),唐高宗在邙山建設上清宮以祭祀老子,中國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宮就此誕生。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,武則天在邙山之陽舉行親蠶禮,“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”。

唐代時,邙山陵墓群已達到飽和狀態(tài),難以滿足李唐皇室修建大規(guī)模陵寢的需求,因此唐朝皇帝并未葬于邙山,李唐皇族墓葬大多集中在洛東和洛南。

五代十國時期,后蜀后主孟昶、吳越國王錢俶、南唐后主李煜均葬于邙山,但陵墓規(guī)模相對較小。至此,邙山所葬帝王已達33位。宋朝時期,邙山已“無臥牛之地”,因此北宋皇帝大多葬于洛陽盆地東部。明朝時期,明太祖第二十五子伊厲王葬于邙山,萬歷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亦葬于邙山。

■邙山自古多戰(zhàn)事

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,也是軍事上的戰(zhàn)略要地。

東魏元象元年(公元538年)七月,曾發(fā)生過東西魏爭奪河南的重大戰(zhàn)役。東魏將領(lǐng)侯景圍困金墉城,被李弼擊敗,侯景率兵夜逃。次日,宇文泰帶兵追殺侯景,反而陷入侯景在邙山布下的陣中,險些被擒。西魏援軍及時趕到,大敗東魏軍,救出宇文泰。西魏撤軍后,東魏權(quán)臣高歡卻又夜襲金墉城,并成功奪回洛陽,此戰(zhàn)以東魏獲勝而告終。

東魏武定元年(公元543年),東魏御史中尉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,西魏軍去迎接高仲密,與東魏軍相持在邙山。宇文泰率領(lǐng)西魏右路軍,大破高歡的東魏左路軍。彭樂率領(lǐng)東魏右路軍,擊退趙貴的西魏左路軍后轉(zhuǎn)攻宇文泰,以支援高歡。在東魏諸將的圍攻下,宇文泰敗退關(guān)中,獲勝的東魏得以收復北豫州和洛陽。

北齊河清三年(公元564年),北周聯(lián)合突厥伐齊,宇文護派十萬大軍圍攻洛陽。北齊皇帝高湛派蘭陵王、段韶與斛律光救援洛陽。由于周軍強大,齊軍不敢前進。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周軍,蘭陵王率五百騎兵乘勝追擊,沖進北周包圍圈,直抵金墉城下。守城齊兵軍心大振,內(nèi)外夾攻,突破重圍,大敗周軍,解洛陽之圍。此戰(zhàn)使蘭陵王威名大振,士兵們作《蘭陵王入陣曲》以頌之。

隋大業(yè)十四年(公元618年),王世充率兩萬兵馬進攻疲憊的瓦崗軍,瓦崗軍首領(lǐng)李密在邙山南麓應戰(zhàn)。王世充到達后,先派數(shù)百騎兵攻打單雄信,瓦崗軍損失慘重;又夜遣兩百余騎兵入邙山,于凌晨發(fā)起猛攻。李密大敗,逃往洛口倉,休整時,軍中內(nèi)奸作亂,致使王世充再度偷襲成功,降俘瓦崗軍十余萬人。此戰(zhàn)為王世充稱帝奠定了基礎。

1944年五月中旬,日軍大舉進攻洛陽,國民黨第14軍94師守洛陽城,15軍64師守西工、65師守北邙,15軍的軍部就設在北邙上清宮,軍長武庭麟率將士死打硬拼,1萬多名抗日官兵血灑翠云峰。在日軍的多次進攻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,上清宮成為一片廢墟,偌大一座道觀,只剩下翠云洞。

■奇聞傳說亦不少

在邙山上也有不少奇聞?!渡胶=?jīng)》曰:“平逢山有神如人,二首,名曰驕蟲?!彬溝x雖是異獸,卻是邙山山神,身形似人,長有兩個腦袋。

除了神話傳說,邙山上還發(fā)生過一件歷史奇聞,即唐玄宗時期天竺高僧善無畏降服邙山巨蛇一事?!杜f唐書·志·卷十七》記載:“天寶中,洛陽有巨蛇,高丈余,長百尺,出于芒山下。胡僧無畏見之,嘆曰:‘此欲決水注洛城?!匆蕴祗梅ㄖ渲瑪?shù)日蛇死。祿山陷洛之兆也?!?/p>

能被官修正史收錄,可見邙山巨蛇并不只是簡單的民間傳聞。該蛇“高丈余,長百尺”,按照1唐尺=31.209厘米計算,邙山巨蛇高3米多,長31米。這在當時震驚中外,唐人請來天竺高僧善無畏出面解決。善無畏本是東印度國王,后因厭倦王室爭斗而出家,游歷諸國,閱歷頗深。來到中國后,受到了唐玄宗親自慰問。善無畏觀察邙山巨蛇的行為舉止,感嘆道,這條巨蛇準備引水漫洛城。于是用法咒對其進行攻擊,幾日后蛇死。

這件事的發(fā)生時間存在爭議。兩唐書均記載是天寶年間,而善無畏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就已經(jīng)圓寂?!疤鞂殹笨赡苁鞘饭僬`記或有意為之。舊唐書聲稱此事是安祿山攻陷洛陽的前兆,而安史之亂又叫天寶之亂,將時間記為“天寶”,便可順理成章地與天寶之亂聯(lián)系上,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。因此,此事的發(fā)生時間更有可能是在開元年間。

另有說法認為,降服巨蛇的人并非善無畏,而是善無畏的弟子,他們以善無畏的名義降服了巨蛇,此說法避開了時間誤差。

但不論是哪種說法,如今都難以考證,更多謎底有待考古揭曉。


()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分享: